设计理念:穿过长满青苔,破砖烂瓦,灰白涂料的墙上粘满各种告示的短巷,我站在了王奶奶的家门口。四川老穿斗式的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现实的社会世界里破旧不堪。
清末明初的穿斗式建筑,在八十年代修缮过一次,东房用120的砖墙代替原来的木构,并且做了二层。堂厅堆满了杂物,昏暗潮湿,堂厅的南面为厨房,一个木质楼梯陡峭地伸向二楼。西房王奶奶居住,外面是一个饭厅。然而让我惊愕的却是这个处于全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地段的住宅竟然没有卫生间,九十岁的耄耋老人,逢年过节时走出去二十分钟都不一定能够找的到厕所。
剥开建筑,被白蚁严重腐蚀的柱体令人目瞪口呆。请来建科院的专家鉴定已属危房,而成都又处于地震的多发带上,建筑结构的加固、处理、人口功能的满足成为了重中之重。
任何的设计都是有一根主线贯穿的,所以我觉得既然全家人都在一起,怎么体现出热闹、其乐融融又相互关联,而不是回到家关起门来就进入各自的世界里,是此次设计要思考的重点,而老奶奶就是这个家的定海神针和中枢。我们幻想老奶奶站屋子的正中央喊一声“吃饭了”,大家从各个房间、楼上楼下,涌到餐桌前的热闹景象。也基于如此,我们利用“波特曼空间”提出在这个老宅里采用“共享空间”,让所有人、楼上楼下。东西南北都在这里产生互动。于是我把原来堂屋的顶面拆除,中间的厅堂二层挑空,变成全家聚会的餐厅,其他所有的房间都围绕着这个空间布局。
原有的建筑是中国传统的坡屋面,所以大多数只使用房子的下半部分,而上面几乎没人去利用,所以我们也是利用这一特点,在原有的建筑里分隔空间,有坡屋顶的地方全部加了一层空间,这样原来的一层变二层,二层变三层,把空间的利用最大化,毕竟这是四代人,生活习惯还是不尽相同,所有的我们这次的设计也是把“尊重”放到第一,六个卫生间在这个建筑空间里合理布局,不仅解决了原来没有卫生间的尴尬,还对每一户的隐私起到了保护作用,更是在三层的东北面把原来的屋面缩短,变成了一个绿荫环绕的,惬意的大露台。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文的介入,中国传统住宅里美好寓意的介入,我们提出“以现代融入传统”的理念。崭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居住环境,让老宅里的能使用的东西都变成可触摸、可思念、可使用的物件。无论是造型、色彩、比例、陈设我们都认真推敲,希望这个老宅养身、养眼、养心......
我们也请来了画家朋友和我一起作画,画在不同的空间里,不同的寓意,手绘的温度也更能加热这个老宅的温度